膏藥貼牌加工
詳細介紹
黑膏藥貼牌加工介紹膏藥的歷史文獻如下:
外用膏劑中的軟膏與膏藥在中國應用甚早。在《黃帝內經》(素問)“癰疽篇”中已有“疏砭之,涂以豕膏”的記載。漢代名醫華佗在施用外科手術后,常習用“神膏”以促進傷口愈合。
晉代葛洪所著《肘后備急要方》中有用豕脂、羊脂等與藥料煉制膏劑的記載;同一時代龔慶宜著的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和齊·諸澄著的《褚氏遺書》中對皮膚科用藥方面均有重要發展,其中有多種“薄貼”的記載,已較廣泛地應用皮膚吸收良好的動物脂肪作為軟膏基質。唐代孫思邈著的《千金翼方》載有“烏麻膏”方,其組成有生烏頭、麻油、黃丹及蠟。
制法為“內油銅器中,微火煎之,至明旦看油減一分,下黃丹,消盡;下蠟令沫消以膏成??”由此可見,當時已有了黑膏藥加工的方法。宋代,由陳師文等撰、宋朝廷頒布發行的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,丸、散、膏、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。